太公六韜

  提起姜太公,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“武聖”身份,而實際上,在治國理政方面太公也頗有建樹。例如,文王從羑[yǒu]裡獲釋後急於舉賢圖強,復仇滅商,但舉賢始終未獲其功而感到困惑。二年後,文王偶遇太公於渭水邊,拜為太師。在論及舉賢問題時,太公的回答使文王茅塞頓開。兩人的對話收錄在《太公六韜[tāo]》裡,不妨一閱:
文王問太公:“人君舉用賢才,但並未獲賢才輔佐之功,反而世局變得更加混亂,以致國家瀕[bīn]臨危亡的境地,這是為什麼呢?”
太公回答說:“倡導舉用賢才而不任用賢才,此乃徒有舉賢之名,而並無用賢之實啊。”
文王問:“問題出在了哪個環節上呢?”
太公回答說:“問題就出在人君本身。人君喜歡任用世俗所稱譽的那些人(以為他們是賢才),自然就得不到真正的賢才了。”
文王問:“此話怎講?”
太公回答說:“君主常把世俗所稱譽的人視為賢才,而把世俗所詆毀的人視為不肖。如此一來,能多結朋黨互相吹捧以造成世俗稱譽之人就被提拔;少結朋黨不能造成世俗稱譽之人就被罷免。如此下去,則一群狡詐惡毒之人就得以結黨營私以埋沒賢才。忠良之臣被進讒毀謗而死於無罪;奸臣利用不實的稱譽相互結交而取得爵位。所以,世局就會動亂得更厲害了,國家也就難免不危亡了。”
文王問:“究竟該怎樣舉賢才對呢?”
太公回答說:“首先,將相要分職,各司其職,分別依照所設官職名稱推選賢能之人,而後再按職稱考核這些被推選人的適任能力。選拔賢才、考核其適任能力時,務使其實際才能水平與職稱相符,也要使職稱與實際才能水平相稱。如此便是舉用賢才的正確途徑。”
文王稱讚道:“說得好哇!”



  文王與太公的這番對話,語重心長。令人驚嘆的是,遠在三千多年前太公就洞察到,舉賢能否獲得賢才輔佐之功效,取決於能否識別忠奸以及能否正確面對世俗稱譽的問題。
  在對話中,太公還首次提出了舉賢要獲成功的前提是將相分職。此說不僅對治國理政,對軍隊發展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。因為西周以前實行的是民兵制,無常備軍,士卒都是臨時徵集的,兵器也由士卒自備,所以文武不分職,卿是將,將也是卿,平日理政是為卿,戰時統兵即為將。平日的各級鄉官,戰時也就是各級軍官。相應的社會教育科目也是文武並重。但是,隨著太公提出的將相分職制度的推行,職業軍官的出現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。

  老人家如此之“生而內智”,真乃神人也!

2023年02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