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上古時代有位部落聯盟的首領叫放勳,是帝嚳[kù]之子,從生母姓伊祁,後世尊他為帝堯。長兄帝摯[zhì]在父親去世之後繼承了帝位,封堯為唐(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)侯,所以,堯又稱為唐堯。摯在位九年,執政不當,引起部落聯盟的不滿。摯自覺不如弟弟聖明,就率群臣造訪唐侯而致禪。
帝堯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,建都平陽(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),開始治理天下。 堯施政有方。他的一個偉大功績就是製定了曆法。他命羲[xī]氏、和氏依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測定出了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,制定了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的曆法,為百姓適時頒授農耕時令。堯還善於聽取百姓的意見。他設立諫[jiàn]鼓,百姓如有冤情,可直接擊鼓進言。他還設謗木,讓百姓直接批評帝王。他說:“我治理天下,要愛民護民。若是有人挨餓,就是我的過失;若是有人受凍,亦是我的過錯;若是有人被冤枉,更是我不可饒恕的錯誤。”
堯對百姓關心備至,而自己生活上卻十分簡樸。他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,門前的台階也一樣以土築成,吃糙米飯,煮野菜湯,夏天披件粗麻衣,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,衣服、鞋子不穿到破爛不堪時不更換,百姓都很擁戴他。
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對堯讚歎道:“他的仁德如同上天一般浩大,他的智慧如同神靈一般莫測。走近他就會感到太陽般的溫暖,遠望他就如同祥雲般的燦爛。他富有而不驕縱,顯貴而不傲慢。……他能發揚光大高尚的德操,把各部族團結得親密無間。”
堯在老年開始考慮帝位繼承人問題。有人向他推薦太子丹朱繼承帝位。堯說:“唉!他不講道德,又好爭吵,不可用。” 堯聽說巢父是賢德之士,就去請他來接替自己的位置,巢父卻不願為王,躲避到潁水河畔的一棵大樹上定居。堯又去找賢士許由,許由也不願做官,躲避到山里去了。堯不氣餒,繼續拜訪,希望能打動許由。許由為了表示自己不願出仕的決心,跑到河邊清洗自己的耳朵,堯這才離開。
後來,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,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。大家都推舉有虞氏部落裡一個名叫重華的還沒有婚娶的人,說他算得上一個來自民間底層的人才。堯說:“對,我也聽說過,那他為人處事到底怎麼樣?”大家說:“他是一個瞎老頭的兒子。父親和繼母不講仁義道德,異母弟弟也狂傲無禮,但他都能用自己的孝行感化他們,使他們逐漸摒棄了以往的奸邪行為,家庭變得親和,家業也搞得很興旺。”帝堯說:“我就來試煉試煉他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