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禹の治水

   禹,姓姒[sì],名文命,是鲧[gǔn]之子,颛顼[zhuān xū]帝之孙,黄帝之玄孙。文命受禅成功后称禹、帝禹,后代人感念他的治水功绩,都尊崇他为大禹。
  上古时候,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滔天,浩浩荡荡,包围高山,淹没丘陵,致使百姓的庄稼常常颗粒无收,房屋屡屡被冲垮,毒蛇猛兽也趁机出来伤害人和牲口,百姓苦不堪言。
  当时正是尧在位,他召开部落联盟会议,商议治水之事,决定让鲧负责治理水患。鲧治水九年,尽管兢兢业业,但他只注重造堤筑坝以拦堵洪水,结果大水冲垮了堤坝,更加肆无忌惮地危害百姓。帝舜代帝尧巡视天下,发现鲧治水没有成效,就将其放逐到羽山(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[shù]县交界处)后杀死,同时又举荐鲧的儿子禹继续其父未竟的治水事业。

  
   禹临危受命,新婚的第四天就匆忙离家赴任。他为父亲的死而伤心,为百姓在水患中苦苦挣扎而着急,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治水成功。禹奉旨率领诸侯百官和民众治水十三年,劳顿奔走,苦心思虑,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。他为人聪敏,吃苦耐劳,讲究道德,仁慈可亲,言而有信。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,改用开渠排水、疏通河道的办法,顺应水往低处流的特性,让滔滔的洪水自西向东流入大海。他节衣缩食,居住简陋,把省下的钱财都用在了治水上。禹率众一路上翻山越岭,树立木桩作标记,以测定高山大川的地理数据。他驾着车在陆地上奔波,乘着船在水面上来往,坐着橇往返于泥沼之地,穿着屐底带齿的鞋在山地上攀爬。他左手拿着准绳,右手拿着规矩,身上带着测量四时的仪器,以划分天下为九州,疏通九条河道,修治九处湖泽堤岸,测量九座大山。 经过不懈的努力,洪水终于被制服了,地面上又可以放心地种植庄稼了。

 

  大禹治水成功后,世人无不佩服。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,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。禹推辞而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,但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见商均而去朝见禹。在诸侯们的拥戴下,禹只好正式即帝位,国号夏,并封丹朱为唐伯,封商均为虞伯。
禹在位的第十年前往东方视察,到达会稽[kuài jī](今浙江省绍兴市)后病世。禹去世后,诸侯们拥戴其子启继承天子位,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王朝,史称夏朝。  


说明
准绳:即准和绳。准是测定平面水平度的水准器;绳是测量直线距离并可划线的墨线。准绳可翻译成“水准器和墨线。
规矩:即规和矩。规是画圆形的工具,也叫圆规;矩是画方形的工具,也叫角尺。规矩可翻译成圆规和角尺。

 

2022年08月1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