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侯を弄ぶ幽王の烽火

  周宣王末期,周朝已呈頹[tuí]勢。公元前782年,周宣王死,其子姬宮湦[shēng]即位,史稱幽[yōu]王.。據《史記》、《國語》及《詩經》等史書記載,幽王二年,京畿地區發生了大地震,導致岐山崩塌,高崖下陷變成深谷,深谷隆起形成丘陵,涇、渭、洛三條河流先是暴雨成災,而後又乾涸[hé]斷水,社會由是動盪不安。時任周朝太史的伯陽甫[fǔ](亦稱伯陽父)說:從前伊水、洛水乾涸而夏朝滅亡,黃河枯竭而殷商滅亡。現在周室的國運就像夏、商兩代的的末世,山崩水竭,這樣的國家不超過十年便會滅亡。

  不久,一個叫褒姒[bāo sì]的女人走進了幽王的視野,並很快得到他的寵愛。關於此人的身世,按《國語·晉語》的說法是:“幽王攻打褒國,褒國抵擋不住,於是獻上美女褒姒求和。” 《列女傳》載:“幽王為褒姒所迷,出入都和她同車,對國事漠不關心;不按時節規定,隨時攜褒姒騎射打獵;只為博她開心;與褒姒形影不離,夜以繼日地沉湎[miǎn]酒色,尋歡作樂。”

  褒姒不好[hào]笑,幽王想盡辦法讓她笑,但均不奏效,情急之下想到了烽火。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應急報警信號,夜裡點火叫烽,白天放煙叫燧[suì]。從國都到邊境要塞,沿途都遍設烽火台。鎬[hào]京附近的驪[lí]山(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)也不例外,除建有驪宮,也修築了若干烽火台,一旦敵寇進襲,首先發現的哨兵會立即在台上點燃烽火,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燃,向沿線的諸侯報警。
  


  諸侯見了烽火,知道京城告急,必須立即起兵,趕來救駕。於是昏庸的幽王就攜褒姒來到驪山點燃了烽火,諸侯們果然率軍急匆匆趕到了驪山,但卻並沒有看到敵寇的踪影,不禁面面相覷[qù]。褒姒在上面看到來者一臉迷惘[wǎng]的樣子,頓時大笑起來。幽王見狀也很高興,後來又為她多次點燃烽火,戲弄諸侯,由此失去了信用。  

 

  幽王把烽火當兒戲,等於破壞了國家的安全屏障,這還不說,又任用全都城人都怨恨的虢[guó]石父為卿,讓他來總理國政。虢石父是什麼人?他能說會道,善於阿諛奉承又貪圖財利。 《呂氏春秋·仲春紀·當染》指出,週幽王正是受了虢公鼓(即虢石父)等身邊佞臣的蠱惑才一步步走向末路的。幽王為討褒姒的歡心,後來竟廢黜[chù]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[jiù],改立褒姒為王后,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。申後是西申國(位於鎬京西北,介於犬戎[róng]部族與鎬京之間地帶)國君申侯之女,被迫攜子出奔到娘家避難。申侯聞聽非常惱怒,便聯合繒[zēng]國和犬戎部族於幽王十一年起兵攻殺幽王。幽王驚慌失措,急令點燃烽火,但是並沒有等來諸侯的軍隊,京城遂被攻破。幽王狼狽出逃驪山,犬戎兵緊追不捨,最後,將他和伯服殺死在驪山下,擄走了褒姒。


  與“烽火戲諸侯”不同的另一說法是“擊鼓戲諸侯”。 《呂氏春秋·慎行論·疑似》載:“周朝建都於豐、鎬,靠戎人部族近。出於安全考慮,朝廷和諸侯們約定:在大路沿線修築高大的土堡,其上設置大鼓,使相鄰土堡的擊鼓聲彼此都能聽到。如果戎兵入侵,就由近及遠地擊鼓傳告,諸侯的軍隊都要立即來救駕。戎兵曾經入侵過,週幽王擊鼓,諸侯的軍隊果然都如約而至,褒姒看了非常高興,很喜歡幽王這種做法。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臉,於是屢屢擊鼓,諸侯的軍隊多次趕來,卻沒見到敵兵。到後來戎兵真的來了,幽王擊鼓,諸侯的軍隊就不再前來,結果被殺死在驪山之下。”
  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,西周時期的報警手段是擊鼓,而烽火報警則始於春秋時期。司馬遷《史記·周本紀》中關於烽火戲諸侯的描述是基於漢代對烽火報警的廣泛應用,以及對西周報警手段的了解不足。即使如此,司馬遷還是在記載烽火報警的同時,也提到了設有“大鼓”:“幽王為烽燧大鼓,有寇至則舉烽火。”不過,僅僅提到而已,沒記載擊大鼓。
幽王死後的第二年,一些諸侯到申侯處擁立原太子宜臼即王位,史稱平王。平王即位後,為避犬戎部族的襲擾,把都城東遷到了雒邑[luò yì](今河南省洛陽市),史稱東周,東遷之前的周朝史稱西周。這一歷史變遷,應驗了周太史伯陽甫早前關於(西)週“不超過十年便會滅亡”的預言。



  

2022年11月02日